一致性偏见
原文:https://www.readthesequences.com/Correspondence-Bias
所谓一致性偏见,即我们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其独特而持久的内在特质,即便此人行为完全可以用其当时所身处的特定情境来解释。
——Gilbert 和 Malone[1]
我们往往过于直接地将他人行为与其个性相关联。当看到一个人在无缘无故地踢自动售货机时,我们便认定对方是「一个脾气暴躁的人」。但当你自己作出同样的举动,却总能找到种种借口:公交晚点、火车早到、报告逾期,这台可恶的售货机还连吞了你两天的午餐钱。你会心想,换作任何人,在这种倒霉的情境下,肯定都会忍不住踢它两脚。
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对所处情境的正常反应。但在有人踢自动售货机时,对方经历的种种过往不会直接写在其头顶的空气上。我们只看得见那一脚,感到莫名其妙,便以此判断对方必定天性暴躁,动辄发火。
但让我们考虑一下先验概率。在这个世界上,与晚点的公交车相比,基因突变导致易怒、进而无缘无故踢售货机的人要少得多。实际上,每个人的基因都会变异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一般人会有二到十处体细胞突变。但对于任意 特定的 DNA 位点来说,突变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。同理,一个人的性情,无论是哪一方面,都不太可能远远偏离常人。与之相反的情况是不太可能的。
即便明确告知行为背后的情境因素,人们似乎也很难以此调整自己的判断。当实验对象获悉,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堕胎的演讲者,都是通过随机分配来决定立场时,他们仍倾向于认为,演讲者的内心更偏向于其被随机指派的立场。[2]
用水灵来解释下雨,用物质燃烧释放出的「燃素」来解释火焰,用药物所含的「催眠力」来解释其催眠效果——这些解释看似直观。现实世界的运作机制往往更加复杂:下雨是蒸发和冷凝循环的结果;火是氧化燃烧的过程;安眠药通过与神经系统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效果。然而,机制听起来比本质更复杂,更难想到,更不易理解。因此,当某人踢自动售货机时,我们便会认为对方生性如此,生来就有踢自动售货机的倾向。
除非这个「某人」正是我们自己——考虑到当时身处的情境,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合乎情理;换作别人,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一定会如此。事实上,我们往往会高估他人和自己做出相同反应的可能性——这叫做「错误共识效应」。喝酒的大学生常常会严重高估同学中饮酒人数的比例,而滴酒不沾的学生则会严重低估。另一个常见的心理倾向是「基本归因谬误」,即我们在判断他人行为时,总是倾向于将其归咎于个人性格特质;而在解释自身行为时,却会更多地将其归因为所处情境。
要解读他人行为,首先要认清一点: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合情合理。 与其思考他人先天性情中哪些异于常人的特质导致了其行为表现,不如想想对方认为自己身处何种境遇。不错,人的个性千差万别,但仅凭这些遗传特质,还不足以直接解释观察到的一切。
假设我给你一个控制器,上有红绿两个按钮。红色按钮会毁灭世界,绿色按钮能阻止红色按钮被按下。你会按哪个?答案不言自明,是绿色。如有异议,那一定是想多了。
即便如此,人们时不时地还会问我,为什么我想要拯救世界,就好像我一定是有过创伤性的童年经历之类的。但说实话,这个决定再明显不过了……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于刚才假设的情境。
我的观点或许有悖于世俗,需要额外解释——为何我会笃信这些大多数人不以为然的东西?然而,一旦理解并认同了我的信念,我的反应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。或许我只是错误共识的受害者;又或许我高估了有多少人在设身处地时,会如我一般果断按下绿色按钮。但我敢打赌,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派会做出相同的选择。
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都自认平平无奇。即便是那些你所不齿的、干尽坏事的家伙,他们身上也不存在什么特殊变异。很遗憾,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不需要任何基因突变。一旦洞悉这一点,你就能有所准备,不再为人世间的种种景象感到惊愕了。